|
|
|
新闻详细信息 |
|
|
|
|
大红袍。序言 时间:2011-5-20 15:17:30 点击次数:4726 |
○ 宋民
建新兄的又一本画集出版发行了!他那日益高涨的创作热情、不断提升的艺术境界,真是令人钦佩!
打开画集,一丛丛、一簇簇生机盎然的梅花扑面而来。“气韵生动”、“生气远出”的审美理想在画面中得以充分体现。
这种充满生机的画面是“写”出来的。写者,以书法的书写性笔墨来塑造形象。多年的书法功夫使他避免了刻板的描、做作的画,下笔力势生动,用墨酣畅淋漓。
写者,又是“写意”。 建新兄的“写意”在造型时突出写意的笔墨,写出梅花的神韵,又在写意笔墨中保持了形的骨架,追求意与笔、神与形的有机结合。他的梅花以没骨法为主。没骨梅更体现了写意的特性。点出的梅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,是团团簇簇形神兼备的花朵,又是块块层层错落起伏的构成性因素。浓淡、虚实、冷暖、干湿、大小变化的墨梅、红梅、绿梅、紫梅,分布在穿插交错、纵横斜直的枝干间,致力于写意与写实、平面与立体、具象与抽象、描绘与构成相融会的审美风貌。
写的根本是“写心”,写情感,写精神,写理想……说建新兄是“梅痴”,一点不为过。梅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。对梅有浓郁情感,从梅中寄寓精神,在梅画上表现理想。
从心所欲的“写”,既有娴熟的笔墨功夫,又必须有写生、观察、体验的雄厚基础。 熟悉梅花的特征习性,可以赋予画面更恰当的审美意味和笔墨形式。几进超山梅园,到歙县寻访古梅花群,在武汉东湖雪中探梅……几乎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寻梅探梅的足迹。丰富的探梅采风使他充分了解梅花的生物属性和人文意蕴,积累了素材,焕发了激情,萌生了灵感。他的绘画,不是抽象性的笔墨形式,不是画谱的挪用照搬,而具有浓浓的鲜活气味,突出具体的真切感受。在他眼里,梅花是有灵性的生命体。在观察、体验中领悟梅花的精神、梅花的情调,并由此升华自己的品格、境界。从而在作品中物我两忘,心手双畅,眼中之梅、心中之梅、手中之梅浑然交融。
得心应手的“写”,也来自脱洒轻松的心态。他的创作,发自内心的热情, 而非功利性、任务性的被动要求。因此,在绘画过程中,不拘谨,不乏味,没有束缚,率意而为,充满了乐趣。
脱洒轻松地“写”,又不是把写梅简单地当成消遣性的游戏。实际上,他的创作有学术性、研究性、理论性的目标。他在探索,探索多样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形式。他在研究,研究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。他有理论的依据,不断进行理论的思考,注重用高度的哲学、美学、艺术理论指导创作。对艺术创作者来说,理论学习和研究不是对他的束缚,而恰恰使他的思想观念得以解放和提高。创设冰雪梅花课题,增加技术含量和刻画难度。黑、白、灰的水墨层次,水与胶的协调运用,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。探索彩墨梅花类型,丰富多元色彩和时代审美情趣。他的画是国画──中国水墨画形式,但他的国画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吸收了西画的色彩因素,让作品增添了视觉表现特色。学术性、研究性的创作有难度,有风险。但他知难而进,敢于面对挑战,勇于从一次次失败中站起来,总结经验继续前进。学术性、研究性创作的价值更在于引导,在于启示。相信广大读者会从《张建新画集》中得到许多启发性的感受。
祝建新兄的这本画集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。愿建新兄“写”出更多更美的画图心声!
权为序。
庚寅吉日于大连
【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,著名书法家,美术评论家】
|
|
|
|
|
|